企業管理的隱藏陷阱——過渡管理
點擊:次 時間:2021-06-16
過度管理往往打著“管理提升”、“提高管理”的旗號,披著“精細經管理”的外衣。管理過度在快速發展的中小企業中是非常顯而易見的一個現狀,比如說組織結構層級過多;比如說制度形式大于內容。
一百年前,美國著名管理學家、科學管理理論奠基人,被譽為“科學管理之父”的泰勒發明了“科學管理”分析方法,從此工廠的產出效率得以大幅度提高。時至今日,“科學管理”依然被廣大的中國企業視為圭臬。
什么是管理過度?
據通訊界業內人士反映:中國移動對處于前端的服務人員制定了非常苛刻的要求,員工遲到1次扣款300元,如果當月工資被扣完,下月繼續扣,這和996的變相加班制度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個制度,哪是中國通訊界老大該干的事情?很難理解這種“酷刑”產生在一個行業領先者、穩健發展的企業之中。這難道就是泰勒所指的“科學管理”嗎?是企業自身所指的“規范管理”嗎?都不是,這是“過度管理”!
我們知道,在企業成長的同時,企業的工作也愈加的繁瑣,業務流程越來越復雜,當現行很多企業在推行所謂的精細管理的時候,無疑解決了很多繁瑣的程序,讓工作變得流暢了。
但不能就此忽略主觀上的人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企業發展過程中以人為本才是企業管理的基礎。而在實際工作中,精細管理怎樣達到管理上的平衡,掌握好管理的度,也是很多企業面臨的一個問題。
面臨同樣管理困惑的企業有很多,它們對繁瑣和復雜的管理,往往因掌握不好管理的程度從而讓企業陷入困境。我對中小企業面臨的管理過度問題做了一個總結歸納,概括起來一般有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制度過于復雜。很多企業都搭建了自己的管理體系,包括戰略管理、采購管理、生產管理、安全管理、環境管理、質量管理、財務管理、營銷管理、企業文化等企業管理的方法面面。而在很多企業中,這些看上去全面完善的管理體系常常只是擺設,就是因為管理制度過于復雜、理論化而無法有效得到應用。
其實但凡沒有過億的企業,其制度都不要太復雜,工作重點應該在經營上而不是管理上。
第二種情況:過于嚴苛當下。細節管理、重在執行在企業管理者口中是常見的口頭禪。似乎制定了最嚴格的標準和制度,就可以提升工作效率,解決一切問題了。
鳳凰衛視主持人梁文道曾經在一期節目中遇到這樣的一件事:
一家企業為杜絕員工因上廁所而降低生產效率,就特別規定了女工上廁所的時間和頻率,超出“規定”就要狠狠扣款。這樣的“規范管理”就是管理過度最淺顯、直觀的一個表現。
第三種情況:管理技術的過度使用。前段時間有這樣一種現象,很多人都抱怨過各大醫院的過度醫療問題。醫生稱很多病人并非死于癌癥本身,而是死于過度治療。
企業的管理過度與此類似,很多企業不斷嘗試、不斷放棄各種管理時尚,今天實施6S管理,明天搞全面質量管理,后天做流程改造,然后又去杠桿管理、質量體系認證、ERP等,其結果由于過度管理而搞得一團糟。
管理過度的負面效應
1信任危機。由于企業領導人一竿子插到底,使得員工的作用也越來越小,給員工帶來的感覺是“領導對我的工作是極不信任的,他不相信我能夠做好這項工作”。于是,員工在這種氛圍下想著,反正有人會改,也就不用費心來做了。員工只是把工作當成一個作業來做,因為即使做得再好,領導也要改的。
即使做好了,領導還可能會提出批評建議,可能這樣的批評是不正確的,但是員工怯于領導人的權威,也不敢與領導人針鋒相對地討論。在某些時候,領導人并不是這方面的專家,但是領導太過自信,濫用自信,濫用就是過度。
2緊張氛圍。企業領導人過度管理企業內部事務,還會給員工帶來工作情緒上的緊張,員工隨時都會想:領導對我的工作滿意嗎?領導是不是不重視我了?
讓員工揣摩領導的心理,迎合領導的胃口工作,員工的精神壓力往往過大,根本沒有輕松和愉快可言。員工完全沒有激情、只是機械的做事,更別談什么創造性的工作了。久而久之,企業的效率低下,經濟效益自然也好不到哪里,更別談社會效益了。
3無效溝通。管理過度的另一個后果是,企業內部的信息溝通將遭遇障礙,無論是員工之間,還是員工與上級之間的溝通,都不是最佳效果。信息浩如煙海,溝通有無限種可能,理解偏差在所難免,于是各種各樣的復雜情況就出現了。
企業過度管理,也造成員工對上級往往報喜不報憂,只說領導的好話。信息不暢和缺乏雙向反饋,就談不上信息的準確性、有效性和及時性,企業往往錯失良機。
4官僚作風。領導和管理人員只知道開會、看報表、簽字,很少到現場,很少了解外部市場情況,即使到現場也是走馬觀花轉一圈,完全不了解工作現場的情況,做出的決策往往會產生極大的執行偏差,執行力越強的企業執行的偏差越大,企業的損失也越大。
同時也容易滋生懶惰作風,認為反正有人做,只要聽報告就可以。然后將報告一層層傳遞下去,一項指令需要轉多次才傳給目標受眾,延誤了時間、延誤了時機。
5推卸責任。因為企業的領導人對任何事情都要過問和管理,這就難免下屬有時是在執行一個錯誤的決定,錯誤的決定必定會導致一個錯誤的結果。而錯誤的結果就必然有人承擔責任,這個人不可能是企業領導者或管理者,只能是具體執行人。
如何跳出過度管理
第一,建立信任。這個要靠授權,明確各自職責,將信息流程的臃腫度降到最低。授權并不是棄權,而是為了更好的利用好權力,也是為了更好的監控權力和掌控權力。不必事必躬親,事事不放心,其實絕大部分員工心中都有想干出一番事情的“理想”。最重要是對下屬有授權要有明確的目標、要求和標準,這就夠了。
這里引用著名管理學家陳春花的幾個觀點。管理主要是為績效負責,領導很大層面上是培養人。
于是你會發現如果一個企業家管理很強時,或者一個管理者很強時,其實是很難有人能成長起來的。沒有人成長起來的話,這個企業其實就被打斷了,因為一個企業的可持續,主要在于年輕人的培養。
管理過度還有一個表現是大家非常在意權力,領導其實在意的是影響力。如果一個公司管理過度,你會發現部門之間、人與人之間是比較難合作的,相反如果大家都有領導力發揮,彼此可以相互影響,人是很容易合作的。
第二,激活一線員工的主動精神。首先拆結構,原來資源都集中在上面,當把結構調整了之后,很多人不就有機會當總經理了。激活人排在第一位的是要給崗位。崗位之外還得給資源,比如釋放資源發展新業務的一些投資,給他做小團隊評價的考核權,他覺得自己能夠做決策,就激活了。約定好績效,完成了給明確激勵,讓他能夠分享成果,再讓他擁有一些比較對稱的決策信息,再給學習機會,基本上就可以了。
第三,樹立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它具有毛主席說的“播種機、宣傳隊、宣言書”似的效果,而且力量源源不斷。沒有人是想退步的,只要他覺得有希望且能實實在在的看到希望。
第四,職業規劃。規劃、晉升這一塊移動做的還是不錯的,但前端人員晉升的途徑及時間問題;合同制人員的晉升、薪酬等問題;再有就是培訓和激勵機制。不斷有新的機會出現;不斷有新的思想輸入。能看得到自己的位置,以及位置移動的軌跡和方向。
第五,企業文化。從文化的層面對員工進行再宣貫,文化的作用是潛移默化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從員工工作的行為上著手,不斷深化,由制度到行為,由行為到習慣,最終形成觀念的革新和對企業價值觀的認可。
如果在員工的內心,為能成為企業的一員而驕傲、自豪的話,那么企業就跳出了“過度管理”的“紅海”,進入了既“規范”又“活力”的“藍藍大海”。
一百年前,美國著名管理學家、科學管理理論奠基人,被譽為“科學管理之父”的泰勒發明了“科學管理”分析方法,從此工廠的產出效率得以大幅度提高。時至今日,“科學管理”依然被廣大的中國企業視為圭臬。

據通訊界業內人士反映:中國移動對處于前端的服務人員制定了非常苛刻的要求,員工遲到1次扣款300元,如果當月工資被扣完,下月繼續扣,這和996的變相加班制度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個制度,哪是中國通訊界老大該干的事情?很難理解這種“酷刑”產生在一個行業領先者、穩健發展的企業之中。這難道就是泰勒所指的“科學管理”嗎?是企業自身所指的“規范管理”嗎?都不是,這是“過度管理”!
我們知道,在企業成長的同時,企業的工作也愈加的繁瑣,業務流程越來越復雜,當現行很多企業在推行所謂的精細管理的時候,無疑解決了很多繁瑣的程序,讓工作變得流暢了。
但不能就此忽略主觀上的人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企業發展過程中以人為本才是企業管理的基礎。而在實際工作中,精細管理怎樣達到管理上的平衡,掌握好管理的度,也是很多企業面臨的一個問題。
面臨同樣管理困惑的企業有很多,它們對繁瑣和復雜的管理,往往因掌握不好管理的程度從而讓企業陷入困境。我對中小企業面臨的管理過度問題做了一個總結歸納,概括起來一般有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制度過于復雜。很多企業都搭建了自己的管理體系,包括戰略管理、采購管理、生產管理、安全管理、環境管理、質量管理、財務管理、營銷管理、企業文化等企業管理的方法面面。而在很多企業中,這些看上去全面完善的管理體系常常只是擺設,就是因為管理制度過于復雜、理論化而無法有效得到應用。
其實但凡沒有過億的企業,其制度都不要太復雜,工作重點應該在經營上而不是管理上。
第二種情況:過于嚴苛當下。細節管理、重在執行在企業管理者口中是常見的口頭禪。似乎制定了最嚴格的標準和制度,就可以提升工作效率,解決一切問題了。

一家企業為杜絕員工因上廁所而降低生產效率,就特別規定了女工上廁所的時間和頻率,超出“規定”就要狠狠扣款。這樣的“規范管理”就是管理過度最淺顯、直觀的一個表現。
第三種情況:管理技術的過度使用。前段時間有這樣一種現象,很多人都抱怨過各大醫院的過度醫療問題。醫生稱很多病人并非死于癌癥本身,而是死于過度治療。
企業的管理過度與此類似,很多企業不斷嘗試、不斷放棄各種管理時尚,今天實施6S管理,明天搞全面質量管理,后天做流程改造,然后又去杠桿管理、質量體系認證、ERP等,其結果由于過度管理而搞得一團糟。
管理過度的負面效應
1信任危機。由于企業領導人一竿子插到底,使得員工的作用也越來越小,給員工帶來的感覺是“領導對我的工作是極不信任的,他不相信我能夠做好這項工作”。于是,員工在這種氛圍下想著,反正有人會改,也就不用費心來做了。員工只是把工作當成一個作業來做,因為即使做得再好,領導也要改的。
即使做好了,領導還可能會提出批評建議,可能這樣的批評是不正確的,但是員工怯于領導人的權威,也不敢與領導人針鋒相對地討論。在某些時候,領導人并不是這方面的專家,但是領導太過自信,濫用自信,濫用就是過度。
2緊張氛圍。企業領導人過度管理企業內部事務,還會給員工帶來工作情緒上的緊張,員工隨時都會想:領導對我的工作滿意嗎?領導是不是不重視我了?
讓員工揣摩領導的心理,迎合領導的胃口工作,員工的精神壓力往往過大,根本沒有輕松和愉快可言。員工完全沒有激情、只是機械的做事,更別談什么創造性的工作了。久而久之,企業的效率低下,經濟效益自然也好不到哪里,更別談社會效益了。
3無效溝通。管理過度的另一個后果是,企業內部的信息溝通將遭遇障礙,無論是員工之間,還是員工與上級之間的溝通,都不是最佳效果。信息浩如煙海,溝通有無限種可能,理解偏差在所難免,于是各種各樣的復雜情況就出現了。
企業過度管理,也造成員工對上級往往報喜不報憂,只說領導的好話。信息不暢和缺乏雙向反饋,就談不上信息的準確性、有效性和及時性,企業往往錯失良機。
4官僚作風。領導和管理人員只知道開會、看報表、簽字,很少到現場,很少了解外部市場情況,即使到現場也是走馬觀花轉一圈,完全不了解工作現場的情況,做出的決策往往會產生極大的執行偏差,執行力越強的企業執行的偏差越大,企業的損失也越大。
同時也容易滋生懶惰作風,認為反正有人做,只要聽報告就可以。然后將報告一層層傳遞下去,一項指令需要轉多次才傳給目標受眾,延誤了時間、延誤了時機。
5推卸責任。因為企業的領導人對任何事情都要過問和管理,這就難免下屬有時是在執行一個錯誤的決定,錯誤的決定必定會導致一個錯誤的結果。而錯誤的結果就必然有人承擔責任,這個人不可能是企業領導者或管理者,只能是具體執行人。
第一,建立信任。這個要靠授權,明確各自職責,將信息流程的臃腫度降到最低。授權并不是棄權,而是為了更好的利用好權力,也是為了更好的監控權力和掌控權力。不必事必躬親,事事不放心,其實絕大部分員工心中都有想干出一番事情的“理想”。最重要是對下屬有授權要有明確的目標、要求和標準,這就夠了。
這里引用著名管理學家陳春花的幾個觀點。管理主要是為績效負責,領導很大層面上是培養人。
于是你會發現如果一個企業家管理很強時,或者一個管理者很強時,其實是很難有人能成長起來的。沒有人成長起來的話,這個企業其實就被打斷了,因為一個企業的可持續,主要在于年輕人的培養。
管理過度還有一個表現是大家非常在意權力,領導其實在意的是影響力。如果一個公司管理過度,你會發現部門之間、人與人之間是比較難合作的,相反如果大家都有領導力發揮,彼此可以相互影響,人是很容易合作的。
第二,激活一線員工的主動精神。首先拆結構,原來資源都集中在上面,當把結構調整了之后,很多人不就有機會當總經理了。激活人排在第一位的是要給崗位。崗位之外還得給資源,比如釋放資源發展新業務的一些投資,給他做小團隊評價的考核權,他覺得自己能夠做決策,就激活了。約定好績效,完成了給明確激勵,讓他能夠分享成果,再讓他擁有一些比較對稱的決策信息,再給學習機會,基本上就可以了。
第三,樹立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它具有毛主席說的“播種機、宣傳隊、宣言書”似的效果,而且力量源源不斷。沒有人是想退步的,只要他覺得有希望且能實實在在的看到希望。
第四,職業規劃。規劃、晉升這一塊移動做的還是不錯的,但前端人員晉升的途徑及時間問題;合同制人員的晉升、薪酬等問題;再有就是培訓和激勵機制。不斷有新的機會出現;不斷有新的思想輸入。能看得到自己的位置,以及位置移動的軌跡和方向。
第五,企業文化。從文化的層面對員工進行再宣貫,文化的作用是潛移默化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從員工工作的行為上著手,不斷深化,由制度到行為,由行為到習慣,最終形成觀念的革新和對企業價值觀的認可。
如果在員工的內心,為能成為企業的一員而驕傲、自豪的話,那么企業就跳出了“過度管理”的“紅海”,進入了既“規范”又“活力”的“藍藍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