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_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_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_黄色网站在线

當前瀏覽器版本較低,部分功能響應較差。使用完整功能,請升級瀏覽器到最新版本或IE9以上。謝謝!

中國人的價值觀

點擊:    時間:2021-06-16

  價值觀是一個深奧而有趣的話題。如果問,中國人的價值觀是什么?我們可能縱有千言萬語,卻一言難盡。為了回答這一問題,有二位教授歷時十年,通過兩個大樣本研究,提煉出了包括“諧”、“仁”、“公”、“家”、“悅”、“達”、“新”的中國人7種基本價值取向,并在此基礎上深入討論了中國人的價值觀結構和輪廓,本文主要圍繞七中價值觀取向,淺談一下中國人特有點價值觀。
  對于價值觀,我們首先需要了解其幾個特征。
價值觀的特征
  首先,價值觀是人們內心所堅信的那些值得為之奮斗的目標,是表達個人或社會志向的基本概念。這種價值概念一旦形成,就會起到與人的基本需要相同的作用,不僅會引發相應的社會行動,還會激發相應的情緒體驗:無論是自己的還是他人的言行,符合自己的價值觀就會體驗到積極情緒,不符合則會體驗到消極情緒。
  其次,各種價值目標彼此相聯,并基于不同的抽象和概括程度形成一個具有層級結構的內在表征體系,稱為價值觀系統。在這個層級結構中,縱向反映價值目標的抽象程度差異,橫向則反映每個高階價值目標所包含的內容以及同一層級內部各價值目標之間的相容或沖突關系。
  第三,不同的價值目標按相對重要性進行排序,排序越靠前的價值目標就越重要,權重也越大,并對其他價值目標具有支配作用,這些價值觀構成人們的主導價值觀。這種排序關系導致各種價值目標不是彼此獨立,而是互倚或自比的,相互間存在競爭和沖突關系。
  價值觀是文化的產物。雖然西方學者開發了多種價值觀理論和工具,但東西方文化存在顯著差異,用這些理論和工具討論中國人的價值觀問題,就意味著站在西方人的立場上看中國人,不免會扭曲或遺漏一些中國人生活中的核心概念和看待價值問題的獨特方式。
中國人的七種基本價值取向
  會和諧(簡稱“諧”)。具體測量項目包括國家富強、世界和平、生態平衡、社會秩序。中國傳統文化極度推崇和諧的概念。《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達道。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傳統文化中大量的類似論述構成中國人追求大同社會的理念和主張。
  仁愛有信(簡稱“仁”)。具體測量項目包括誠信、善良、樂于助人、責任心。“仁”是《論語》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儒家典籍著力論述的“仁、義、禮、智、信”已成為中國人價值觀體系中的核心概念和中國人立世的基本原則。
  公平公正(簡稱“公”)。具體測量項目包括平等、知恩圖報、公正、自律。公平公正自古以來就是人類社會的基本追求。如《論語•季氏》曰:“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等貴賤,均貧富”也是中國社會變革常用的政治綱領。另外,《論語•雍也》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即處理問題時不偏不倚、公平公正、恰如其分。
  家庭美滿(簡稱“家”)。具體的測量項目包括家庭和睦、家人健康平安、孩子、愛情。家庭在中國人生命中占據了至高無上的地位,無論重大的傳統節日,還是人們彼此之間的稱謂,以及傳統文化中對家庭倫理的大量闡述,無不彰顯了這一特征。
  身心愉悅(簡稱“悅”)。具體的測量項目包括享受人生、舒適的生活和工作環境、美、愉悅。《論語•學而》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開篇三句即謂“說(同悅)”、“樂”、“不慍”,體現了以儒學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征是樂感文化,具體表現為中國人以現在為導向、對現世負責的人生觀念,認為只有積極地生活,創造出更美好的人生,生命才有價值。
  顯達有為(簡稱“達”)。具體測量項目包括社會地位、榮譽、權力、成就。《左傳•襄公二十四年》曰:“大(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宋代李清照流傳千古的詩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這些均論述反映了傳統文化倡導人們建功立業、彰顯價值。
  開拓創新(簡稱“新”)。具體測量項目包括敢于冒險、喜歡挑戰、刺激、好奇心。《大學》曰:“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創新就是通過去除舊的、沒有生命力的東西,從而實現發明與創造。并且,隨著社會變革和技術發展,挑戰、冒險、創業、創新等也成為時代所推崇的精神。
中國人的價值觀結構
  首先7種價值取向可以被分為兩類。結合每種價值取向的功能屬性,并借鑒Schein組織文化定義中整合和適應的概念,我們給出了兩類價值范疇的定義。第一類,包括諧、仁、公、家、悅,說明人們追求自我、人際以及人與環境之間的和諧,強調包容和整合,命名為“整合性價值觀”。第二類,包括達和新,說明人們對人和事的積極進取,希望彰顯個人價值或影響,命名為“適應性價值觀”。
 

圖1 中國人價值觀的二分系統圖示
  對整合性價值觀、適應性價值觀繼續二分,諧、仁、公構成一類,家和悅構成一類,達和新則各自為一類,從而構成第二層的價值范疇。諧、仁、公所構成的價值范疇與達所代表的價值范疇均屬于在社會層面或群體中呈現的價值;考慮到中國人的自我概念中包含了自己的家人在內,家和悅構成的價值范疇與新所代表的價值范疇均屬于個體層面上呈現的價值。由此,我們把第二層的四類價值范疇分別命名為“屬群整合”、“屬己整合”、“屬群適應”和“屬己適應”。
  屬群整合包括諧、仁、公,強調個體對社會或群體的付出或奉獻的責任。屬己整合包括家和悅,強調個體所承載的自身修養和家族繁衍的責任。屬群適應即達包含的內容,如權力、榮譽、社會地位和成就等,是群體中社會比較時呈現的價值,社會比較也是人的基本內驅力。屬群適應與屬群整合均為群體性價值,前者強調從群體中凸現或獲得比較優勢,后者則強調對群體的給予或奉獻。屬己適應即新包含的內容,如冒險、挑戰等依賴個體與環境積極互動實現的價值,更多的是指個體能力成長或新的體驗。屬己適應也與屬己整合形成對比,前者強調個體的進取或適應,后者強調個體維持與生息。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隨著歷史長河流淌至今,“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鐘粟;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天欲將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等等,都深遠的影響著生活在這片土地的人們。